进入冬天,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被触电”的感觉,梳头发时,脱衣服时,开电脑时,都可能突然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静电给电到。日常生活中,静电现象几乎如影相随。
那么静电现象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许欢博士介绍,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内部都是带有电荷的,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物理现象。
专家介绍,静电并非冬季特有的产物,只是因为冬季干燥,更容易积累电荷。而夏季空气比较潮湿,空气中飘浮着大量微小液滴,与皮肤接触后能转移一部分电荷,进而减少静电产生。
静电如影随行,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感受并不强烈。有研究证明,人体产生静电电压可高达几万伏,但静电释放瞬间除带来短暂的疼痛感觉外,并未对人体造成根本性伤害,这是因为人体摩擦产生的静电电压虽然足够高,但电流量仅有微安级别,且维持的时间很短,只有几毫秒,没有持续电流,就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为直观展示生活中静电能达到多高的电压,在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静电实验室中,研究员使用静电电压测量仪对冬季常见静电电压来测试。测量仪结果为,冬季穿脱羽绒服,内衬与毛衣互相摩擦后,羽绒服上所带静电电压最高可达一万八千伏左右;使用梳子梳头后,梳子上的静电电压达到一万九千伏左右;而用气球摩擦头发后,头发所带静电电压也可达到四千二百伏。
虽然静电对人体很难产生直接伤害,但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却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应急信息网发布案例,2021 年1月在湖南邵阳一加油站就发生了因车主穿着化纤材质睡衣,加上冬天气候干燥,车主触摸油箱盖时手部积累静电瞬间放电,产生电火花能量达到油品蒸汽的最小点火能量,引燃油箱口附近散发的积聚油气,形成火焰。
2019年1月在广东东莞某工业园内,工人在搬运珍珠棉时,从珍珠棉上跳下,脚部与珍珠棉摩擦导致大量静电堆积,当脚踩到车厢金属地板时产生放电火花,而珍珠棉又属于易燃物品,便瞬间引燃了车上的珍珠棉。
冬季静电现象普遍,在特殊环境下还会引发火灾等事故,那我们应当怎么样才能做好预防?特别是防止由静电引发火灾等事故发生?
记者在网上搜索关于防静电关键词,便出现了各种各样消除静电“神器”。有洗衣液和柔顺剂,也有号称能“长效防电”的防静电喷雾,还有利用“负离子”来消除静电的无线防静电手环。这些防静电产品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许欢博士和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皮伟教授给出了解答,网上出售的柔顺剂、防静电喷雾以及无线防静电手环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静电,但并不能起到泄放静电荷的根本作用。
两位专家这样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消除静电根本在于降低和消除静电产生的环境和成因,常用方法之一是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
另外专家提醒,在有爆炸混合物、可燃气体以及可燃物等存在的空间中,如使用自助加油机时,要格外注意防止静电产生,从而引发险情。